立式铜箔分切机的使用需严格遵循 “开机准备→参数设定→试切调试→正式分切→停机收尾” 流程,核心是控制张力与刀具精度,避免铜箔因薄(通常 0.01-0.1mm)、脆特性出现毛边、拉伸或断裂;常见问题多集中在分切质量与设备运行稳定性,需针对性排查处理。
一、立式铜箔分切机使用指导
1. 开机前准备(关键:排除安全与物料隐患)
安全检查:关闭设备总电源,检查急停按钮、防护栏、光电安全门是否完好;确认接地线路正常(接地电阻≤4Ω),防止静电损伤铜箔或触电。
物料检查:核对待分切铜箔的厚度、宽度与订单要求一致;检查铜箔表面无氧化斑、针孔、折痕,若有缺陷需标记并避开,避免分切后产生不合格品。
设备预检:
用无尘布蘸酒精擦拭导辊、张力辊、刀具表面,清除铜箔碎屑与油污,防止划伤铜箔;
检查圆刀与底刀的刃口(无缺口、卷刃),用塞尺确认刀具间隙(根据铜箔厚度设定:0.01-0.03mm 铜箔间隙 0.005-0.01mm,0.03-0.1mm 铜箔间隙 0.01-0.02mm);
手动转动开卷、收卷轴,确认无卡顿,张力控制器显示正常(无报错)。
2. 参数设定(核心:匹配铜箔特性,避免损伤)
张力设定:按铜箔厚度调整开卷与收卷张力,薄铜箔(<0.03mm)张力控制在 2-5N,厚铜箔(0.03-0.1mm)张力 5-8N,避免张力过大导致铜箔拉伸,过小导致收卷松散。
分切速度:初始速度设为 20-30m/min(低速试切),若试切无问题,可逐步提升至 50-80m/min,禁止高速启动(>80m/min),防止张力骤增拉断铜箔。
切边与收卷参数:单边切边宽度设为 3-5mm(去除边缘毛糙部分),收卷设定 “锥度张力”(从内到外张力递减 5%-10%),避免收卷过紧导致铜箔压痕。
3. 试切与正式分切(关键:验证精度,实时监控)
试切调试:加载少量铜箔,启动设备低速运行,切出 3-5 米成品后停机检查:
尺寸精度:用卡尺测量分切后铜箔宽度,偏差需≤±0.05mm;
表面质量:目视检查切口无毛边、撕裂,铜箔表面无划痕、压痕;
收卷质量:检查收卷卷径均匀,无错层、松层现象。
正式分切:试切合格后进入正式生产,过程中每 15-20 分钟监控一次:
观察铜箔是否跑偏(通过纠偏装置实时微调,偏差≤0.1mm);
触摸电机、齿轮箱外壳,温度不超过 60℃(无过热);
查看张力控制器数值,波动范围≤±1N,若异常立即停机排查。
4. 停机收尾(重点:清洁与防护)
关闭设备电源,清理分切产生的铜箔碎屑(尤其是刀具与导辊缝隙),避免残留碎屑影响下次分切;
用防锈油涂抹刀具刃口,防止氧化生锈;
记录生产数据(分切长度、合格数量、参数设定),填写设备运行日志。
二、立式铜箔分切机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
1. 分切铜箔出现毛边(高频问题)
常见原因:
刀具刃口磨损(有卷刃、缺口)或刀具间隙过大;
分切速度过快,铜箔与刀具摩擦加剧;
铜箔本身边缘毛糙,切边宽度不足。
解决方法:
拆卸刀具,用专用磨刀机打磨刃口(若磨损严重直接更换),重新校准刀具间隙至标准范围;
降低分切速度(如从 60m/min 降至 40m/min),试切验证毛边是否消除;
增大切边宽度(从 3mm 增至 5mm),去除铜箔原始毛边。
2. 铜箔分切过程中断裂
常见原因:
张力设定过大(尤其是薄铜箔),导致拉伸断裂;
导辊表面有凸起、划痕,划伤铜箔后引发断裂;
铜箔本身有针孔、薄点等缺陷,分切时受力集中断裂。
解决方法:
降低开卷与收卷张力(如从 5N 降至 3N),确保张力与铜箔厚度匹配;
用细砂纸打磨导辊表面凸起,用酒精清洁划痕(若划痕较深需更换导辊);
分切前加强铜箔表面检查,标记并避开有缺陷的段落。
3. 收卷后铜箔出现松层、错层
常见原因:
收卷张力过小或锥度张力设定不合理;
收卷轴平行度偏差,导致铜箔收卷偏移;
纠偏装置故障(传感器未对准铜箔边缘),铜箔跑偏后错层。
解决方法:
增大收卷初始张力(如从 3N 增至 5N),调整锥度张力递减比例至 8%-10%;
用水平仪校准收卷轴平行度,偏差超 0.1mm 时微调支架;
清洁纠偏传感器表面灰尘,重新调整传感器位置(对准铜箔边缘),测试纠偏功能是否正常。
4. 设备运行有异响(传动或刀具部位)
常见原因:
传动部件润滑不足(如轴承、齿轮箱缺油);
刀具固定螺栓松动,运转时刀具晃动;
导辊轴承磨损,转动时产生 “沙沙声”。
解决方法:
对轴承加注锂基润滑脂,齿轮箱补充专用齿轮油(油位至刻度线);
用扭矩扳手重新紧固刀具螺栓(按设备规定扭矩,通常 6-10N・m);
拆卸导辊轴承,检查磨损情况(若滚珠有锈蚀、卡顿需更换),更换后重新安装并校准平行度。